在不同领域和专业中,关于“设计”的理解各有侧重:有人强调科学性,有人着眼艺术与美学,也有人关注设计师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权威。本文将从“设计”一词的通用含义入手,归纳业内专家的经典定义,帮助读者全面把握“设计”这一跨学科概念。
在日常语境中,“设计”一词源自英文“design”,广义上可理解为“构思”“规划”“造型”等含义。无论是服装、家具、建筑,还是平面、交互、产品……设计都是创造优质成果的第一步。在这一过程中,设计师需将对目标用户的需求、技术可行性与商业价值加以考量,并通过反复演算与调整,将各种要素融入最终方案。
随着时代发展,人们对设计的理解也日益丰富:有的强调“以人为本”,将用户体验置于核心;有的侧重“创新方法”,关注如何通过科学流程提炼出可复制的设计方法;还有的从文化与社会角度审视设计,认为它承载着价值观与时代精神。以下,我们摘录并梳理了多位专家或权威机构对“设计”的经典阐释,以飨读者。
Coirul Amin
“设计是形状、造型、图案与花纹的框架。”
其强调设计在视觉与结构层面的整体性与组织性。
《美国大学词典》(The American College Dictionary)
“设计可解作大纲、草图、计划,也可指建筑、构想及工业制造等艺术活动。”
该定义突出了设计既是思路的描摹,也是落地实施的蓝图。
Ken Hurts
“设计是一种迭代过程,包含多次反复检视与并行推进的活动。”
他将设计视为非线性、可多轮循环优化的创造过程。
Christopher Alexander(亚历山大)
“设计是对物理形态最具客观性的发现。”
这一观点将设计与对形体与空间的深度洞察紧密关联。
Dedi Nurhadiat
“设计是在实现想法时所制定的规划。”
他将设计定义为从理念到行为的规划蓝图。
Bryan Archer(阿彻)
“设计是人类在物质与精神层面需求的表达,汇聚了经验、技能与知识,对环境的关注融入了对形式、构成、意义、价值与目的的思考。”
该定义强调设计不仅体现需求,更是一种文化与审美的综合反映。
Widagdo
“设计蕴含了多种语境价值,是文化表达的载体。”
他从文化语境出发,揭示设计的符号学与社会属性。
Dudy Wiyancoko
“设计涵盖概念生成、数据分析、项目规划、绘图表达、成本测算、原型制作、结构测试与试运行等多项事务。”
这一全面清单将设计视为从前期调研到后期验证的全流程管理。
国际工业设计师协会(ICSID)
“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,呈现形式、质量、流程、服务与系统的多样化;它同样是塑造人类技术创新、文化动态与经济变迁的关键因素。”
ICSID 将设计定位为交叉学科且对社会变革具有驱动作用的核心力量。
Andya Primanda
“设计是要在纷繁信息中,挖掘出最具价值的亮点。”
他聚焦设计的洞察能力与聚焦本质的价值挖掘。
Jones
“设计是改变人类创造物的行动与倡议。”
他强调设计的主动性与变革性。
Soekarno & Lanawati Basuki
“设计是构成物体基础的造型模式,如服装的裁剪与装饰。”
该观点更贴近传统工艺与造型设计。
Janner Simarmata
“设计可以体现在为满足需求或愿望而量身打造的应用程序中。”
他从现代数字产品的角度,展现设计的适用性与功能性。
通过上述定义,我们可以看到:
多维度融合:设计兼具艺术性、科学性与技术性;
流程化与迭代性:从概念生成、调研分析,到规划实施、反复验证,每一步都是“设计”不可或缺的部分;
价值与责任: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与审美,更应关注文化传承、社会价值与可持续发展;
跨学科属性:设计思维已渗透至产品研发、服务创新、商业模式、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。
因此,我们可以将“设计”理解为:一种以系统化方法,整合用户需求、技术可行性与文化价值,通过持续迭代来创造美好且有意义成果的跨学科活动。
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下,设计的范畴不断拓展,专业边界日益模糊。无论你是平面设计师、产品经理、建筑师,还是社会创新者,都应在实践中融合上述专家智慧,保持对“设计”本质的不断探索:既要有面向未来的想象力,也要有脚踏实地的执行力;既要关注细节的精巧,也要把握宏观的使命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洪流中,让“设计”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人类福祉的强大力量。